金融那么赚钱但IM体育平台为什么不是人人都去学金融呢?

2023-10-1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每个学校,从C9到双非,只要开了商科,从本科到研究生,金融、财务都是分数最高的专业,两财一贸的相关专业分数甚至超过清北复交,无数做题家都怀着学了这个就能鲤鱼跃龙门的梦想。

  结果呢,这个社会根本没有告诉学生们赤裸裸的真相:金融为什么赚钱?航天工程师收入连入门金融狗的零头都没有,难道金融的技术含量比航天科技高出无数倍吗?为何一个低技术附加的行业能够赚取高出社会平均报酬率数倍以上的收入?金融吃的是资源饭,平台决定一切,越赚钱的岗位,位子越稀少,已经占了位子的人之间结成了牢固的关系网络,别人占了就不会退出来,退出来也不会把位子给后来者,大批后来者就只能挤在门外面进不去,这不是现在的后来者有问题,而是你们来晚,仅此而已。而金融财会本身又是低技术专业,大学学了一堆概念性东西,对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没能进大平台公司,那就面临既没有学到技术又没有经验的尴尬局面,为了专业对口只能去卖保险和理财产品。

金融那么赚钱但IM体育平台为什么不是人人都去学金融呢?

  这问题问的,大家对金融那是得有多大的误解啊,首先金融没那么赚钱,其次不需要人人做金融。

  在金融行业,能挣辛苦钱的,也只是一部分人,很多人真的是加班熬夜,也没挣几个钱。大部分人,都是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有一份相对还可以的收入。跟题目中的”那么挣钱“的描述,真的是完全不匹配。金融行业的人才竞争,大家可能完全没有做好准备,首先核心的岗位,实习生都要求硕士,即便你是名校,你不要一分钱的实习工资,你还非常难找到实习。你校招找个工作,有网申、笔试、一面、二面、三面,还有几个月的实习考核。

  等你毕业的时候,即便你进投行,这已经算很多同学比较理想的去处,但大部分券商投行给应届生的薪资就是8000-10000,还是税前,有人说那你们奖金多啊,不是经常看到300个月奖金的新闻么?大哥,你不知道某一家发两个人,都能成新闻的么?新闻跟你有多少关系么?高额奖金大部分人吧,没啥关系,你也就是拿个几个月的奖金,除非你遇到一个好领导,那年还能行情不错。如果你毕业去四大,你天天熬的死去活来,年终奖也就是一个月左右,还是挺心累的。

  那有人会问,按照你这么个说法,那谁还做金融啊。金融里面,确实有几个人混的不错的,大家入这个行,多少有个念想,然后工作环境相对还可以,收入好是很难的,但整体来说还可以。这个是真实的金融行业,而不是题目里面说的”那么赚钱“,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整个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一共是800多万,其中有350万+是银行的从业人员,光工农中建交就170万左右,其他400多万是其他各大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范围很广,啥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租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三方财富等,非常的宽泛。但这里面最多的从业人员,是销售方向的,没办法,真正做资金融通的人,需求没那么大,一支几十亿的基金,包括中后台+投研全部加起来可能就是十几个人(每家情况不同),真不需要那么多人,比如金租,几百亿就只有几十个人,投研等核心岗位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岗位。你看看券商里面,人数最多的往往是经济业务线条的。

  真正每年释放出来给应届生的金融核心岗位,其实也就是2-3万这个量级,其他的都很多很一般,很多都是要从柜员这样的岗位开始做起(具体的可以看看我回答的另外一条,详细讲了各个学校的就业)。现在人已经超级多的,光海归,一年出去大几十万,有一半是商科的,大部分人回来都是做的基础的工作。国内也是,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商学院,一堆经管的专业,连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都有不少金工、数量相关的专业,还有很多非金融转做金融的,人已经够多的了。没办法,金融相对可以,专业就读的门槛也不高,我硕士同学里面,当时小一半本科不是商科的。

  【把我知乎的回答都看一遍,你对金融行业真实情况会有全新的了解,你就不会天天瞎思考了,别忘了关注点赞】

  再呼吁更多的人来学金融的话,连柜员的岗位都要竞争压力很大了,还是该读啥读啥吧。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发展,都有自己的挣钱方式,切勿跟风,加油!

  本人6年投行民工,这两天看到厦大计算本硕毕业的宁波银行员工跳楼新闻上了热搜,心里挺不是滋味。

  尤其是得知他本来是一个那么积极乐观的阳光男孩,主动从总部后台岗位申请调动到下面支行去做客户经理,就是希望靠业绩赚更多钱,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太太是大一就在一起的校园恋人,两人已相爱十年,如今刚有个可爱的宝宝,就这样突然抛弃所有,撒手人寰,是怎样一种绝望才会让他迈出这一步?

  看到这条新闻时,我背脊发凉,“项目轰炸”“压力过大”,这不也是我的工作写照吗?作为投行搬砖狗,2019年我全年飞行82次,平均4天飞一次,而且每次飞行不是大清早就是深更半夜。今年3月份峰值的时候我有同时7个项目在手,没日没夜,一个周末手机充值了200块,瞬间就用完欠费,五一当天一大早就跟香港同事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

  我老婆在事业单位,近期疫情影响有时在家办公,她看到我真实的状态,主动跟我道歉,“对不起啊,原来你平时是这么忙的,以前还不理解你跟你闹情绪。”

  能。不管有多少情怀抱负,我相信挣钱多是很多人选择踏入金融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宁波银行的宏毅,包括我自己。

  从这种角度来说,金融行业确实给很多家境普通、积极上进、有赚钱意愿的年轻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个行业并非像某些传言说的,进来的人非富即贵,实际上,金融行业有大量的dirty work,真正的富贵阶层是不屑做的,二代们继承家产不香嘛?千千万万个跟我一样的搬砖工,才是金融行业的主力军,身边大部分的同事,都是普通人。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挣得多意味着付出得多,对于这一点我们并非没有准备。我相信宏毅主动选择从总行调去支行拉业务,也是基于充分考虑,以下是宏毅朋友的分享:

  金融圈的考核,从来都是赤裸裸的结果导向,在业绩面前,你熬夜加班的辛苦,你左右逢源的压力根本不值一提。

  正如宏毅朋友和太太的分享,当你是单位的业务担当,带来切实收益时,升职加薪表彰都不是问题,而当你把一个项目办砸时,你就是双商低下、能力不行。

  以至于很多时候你都会怀疑,那个给你颁发表彰证书,拍着你的肩膀对你称兄道弟,和那个唾沫横飞,大拍桌子告诉你不行就滚的领导,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我不会去问“宏毅你怎么这么傻,干得不开心不会走人,用自己的生死和家人的痛苦去惩罚别人有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

  都说投行是金领阶层,打工皇帝,仿佛成为一个投行人,就很快能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是我穷学生时代想象中的投行人:

  进了投行后,乖乖,果然高大上,且不说一入职名片上印的就是XX经理的title,平时打交道的也都是些大人物,比如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高管、监管机构官员,偶尔参加几个聚会也能接触不少社会上流人士。浪迹多了,不免会有一种“自己也是个人物”的错觉。

  而实际上,投行民工只是外表光鲜的丝人群,虽说在打工一族中收入还过得去,但你起早贪黑挣的钱,跟你服务的企业家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你那点站在讲台上“教导”实习生和新人的领袖范儿,在监管机构面前也荡然无存。

  飞机坐多了,航空公司偶尔给你免费升级一次头等舱,你还得拍照留个念;出差住酒店,努力在大众点评上挑选个报销额度内最好酒店的模样才够真实……

  今年复工后,公司还鼓励远程办公,我顶风跑去办公室,被领导看见了,赶紧骂着赶我回家,我小脸一红,羞涩地掏出一叠发票求领导签字报销,领导说:“我看你这个人真是穷疯了,这种环境下跑来办公室就为报销?”

  还是希望跟金融行业的新人或未来想要步入金融行业的年轻人分享,不论是面对领导还是客户,有些东西是不能妥协的:

  在工作中,我经常跟客户说,对您来说,可以选择我们或者市场上其他一家任何一家中介,这只是一个瞬时的决定。但对我我们来说,是要在资本市场上长久地混的,您今天可以不信我说的话,但我保证我说的每一句都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有时候我们为了成交,为了升职加薪,会说很多违背初心的话,做很多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别忘了,长此以往,无论你是赚到钱了,还是没赚到钱,都会心灰意冷,坚持不了很多年。

  从业这些年,像宏毅这样永远离开的同行也不算鲜见,身边也有同事选择离开了这个行业,去做全然不同的新领域。

  有个很有天份的好朋友在投行干了几年后,选择去丹麦买了一套房,过着田园般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属于长期压力之后的“恶性反弹”,从忙碌的极端转向遁世的极端。

  年轻人因为想赚钱选择来金融行业并没有错,但赚钱不意味着牺牲原则或自我,一定要学会甄别好坏,远离不靠谱人群,保护好自己的本心。

  这浮躁的市场上,有太多人属于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投机者,想一朝吃成个大胖子,通过各种不靠谱的“另类勤奋”来博取成功率,前赴后继熙熙攘攘。

  啥?金融能赚钱?你确定不是故意来恶心我的么?我楼下的柜员小冉恶狠狠的看着我。

  小冉为某知名财经大学金融硕士,毕业后就来了某业内传说收入高的银行来当柜员。迄今已经6年了。年薪和我楼上的领导平均后大概达到了152.5万(领导年薪300万)。

  8:10先开晨会,8:30银行开始营业。算一下这月的任务,除了保险基金要卖,信用卡要办,还需要再卖几根金条。

  每天都会遇到难缠的客人。例如存款50元却非要领取米面油的大妈,和每年春节前都刻意来闹事只为白拿对联的大爷。店大欺客这个概念在柜员里是不存在的。

  中午业务办不完。小冉是出了名的效率高,IM体育官方如果她努力工作,应该可以赶上吃晚饭。

  小冉:“这不仅是身体的疲惫,还是心灵的疲惫。听说35岁有职场危机,我都担心看不到35的太阳。”

  言归正传,金融=挣钱是一个伪命题。至少不如你想象的那么挣钱。不然你以为“金融民工”这个词是哪儿来的。

  题主可能是看过这种银行人均几十万的新闻。这是“二八法则”在现实中的应用。意为20%的人赚走了80%的钱,剩下80%的人各有各的苦逼。

  而金融行业是二八法则中的极品,更合适的说法大概是5%-95%法则。5%的人赢家通吃,剩下95%的人是几十万个小冉。

  可能你觉得除了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行业会不会好一些,例如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的“投行”。有这种疑问的人可能是看到了这种新闻。

  这是样本选择偏差,券商or 投行≠投行部(IBD),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部门,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情况,绝大多数人还是小冉。

  其次,能拿到这种薪水的应届生一直就是存在的,但排除“资源型”人才外,能被录取的人都是俗称的学神之神卷王之王,往往是顶级985本科+常春藤名校硕士/博士。然后还去考了CFA、CPA乃至于司法考试,以这些人的能力IM体育平台,在哪里都能拿到这个薪酬。但这种人也只是少数中的少数。

  这里插一句,很多人在问去金融行业什么证书“有用”。以我的从业经历来看,比较厉害的人一般都会有一个证书铁三角:硕士+CFA/CPA+司法考试,分别代表着学历、专业能力和合规能力。我自己目前考了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和与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把备考时用过的资料分享在下面,可以先了解一下这个考试。不至于盲目的去当“考证一族”。

  回到主题,对于金融是否能挣钱不能只看平均值,而是要结合中位数和方差。中位数往往能揭露金融民工的本质,而方差(可以简单理解为高收入和低收入的波动性)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残酷的金融行业。

  事实上金融行业(除了少数部门外)技术含量没有那么高。最难的反倒是入门。进入公司后,就会发现大部分工作高中生经过培训后都可以做。如果觉得不服,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明天突然不去上班,公司高管会不会大惊失措的给你打电话请你回去。

  我在某头部基金公司做风控的朋友小路就觉得很不服,她说明明老板养我就像养一条狗,真出风险了,我还不如一条狗。

  所以残酷的内卷就发生在招聘阶段。虽然不是“人人都去学金融”,但金融的供给已经远远超过需求了。十个留学生里一问,八个学经管金融类的,剩下的两个可能是学计算机或工程类的。答主在回国申请某外资银行管理培训生时,面试官告诉我一共收到了三万多份简历,但最终我的同事只有十九人。

  所以知名大学毕业的小冉也只能做柜员。无他,申请人数太多。金融业才是真的需要“供给侧改革”的行业。

  此外,金融行业可能是治理结构最完整的一个体系,每个人都是流程上的螺丝钉。体系的好处是最大化的降低了公司对于个人依赖的风险,但对于个体而言,体系化意味着被替代性强。这也意味着很难拿到高的工资。

  “金融”本身是带不来钱的,真正赚钱的是有能力的人。高瓴资本的张磊曾经在他所写的《价值》一书中提到:“只有那些火烧不掉的东西才是真的值钱的,例如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