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又一场金融大冒险

2024-02-1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中银、工银、汇丰、渣打、高盛等顶级金融机构林立的香港中环,渤海石油工人出身的李小加,却能“叱咤风云”十几年。

  不过,李小加的开挂人生,也躲不开质疑与批判。尤其是在他卸任港交所行政总裁后,所创立的小微企业融资平台滴灌通运行两年后,在2023年10月遭受到猛烈质疑,“本质上还是个高利贷,是个升级版的P2P”“是一场资金套利的游戏”“是略带处心积虑的套利设计”……

  2024年1月16日,滴灌通发布了《滴灌通澳交所通用标准》。从其公开表态来看,滴灌通正在调整原有模式,向“专注交易所营运”过渡。

  这位在朋友眼中做事认真有激情,对香港金融市场曾作出过颠覆式、开创性贡献的“中环金融大鳄”,从港交所行政总裁的位置上卸任一年后,2021年8月投身于一个充满争议的“新物种”,并宣称要将国际大资本与小微企业连结在一起,让“大钱进小店”。

  这个“新物种”就是滴灌通,一种约定了投资额、联营模式和分成比例的投融资方式,也叫每日收入合约分成,简称DRC。通俗来说,就是每日收入抽点。为了使整个生意形成闭环,李小加还创立了一家交易所——滴灌通澳门金融资产交易所(简称“澳交所”),宣称主要为小微门店提供资金,挂牌主体为门店,产品是每日收入分成凭证(DRO)。

李小加又一场金融大冒险

  这与传统的证券交易所,服务于成熟及科创企业,挂牌主体为公司,产品包括股票、基金、债券及其衍生品相区别。

  “DRC非股非债。好比三兄弟开店,大兄弟有块地、二兄弟有点钱、三兄弟愿意干活——这也像是业主、开店者和我们三方一起开店做生意,即业主出店铺、我们出钱、开店者出力运营管理。这是一种联营模式,根据这个店的流水,我们每天把赚的钱分掉,这就是滴灌通在做的事情。”李小加虽极力向外界解释DRC的玩法,但自滴灌通问世,围绕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人肯定李小加的创新,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为。先跑马圈地,等监管明确后再逐步合规,这样的发展路径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比比皆是。

  也有人谨慎旁观,指出其财务模型相当激进。“李小加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却向中国最难赚钱的小微企业,收取了无限接近于高利贷的利息。滴灌通更像高利贷,是升级版P2P。”此前市场普遍认为,小微企业通过滴灌通融资的成本大概在20%~35%之间。

  加华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宋向前还曾发文质疑:滴灌通在内地找门店放款、在香港和海外进行融资、在澳交所玩资产证券化,其本质是监管套利。

  过去一段时间,滴灌通的确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因为踏入的是全新领域,滴灌通只能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尝试开拓这一全新市场。”李小加的合伙人张高波提到,过去两年多,他们链接了全国1万多家小微企业,通过“滴灌通引领基金”来扮演投资者的角色。

  而在2024年1月16日,滴灌通发布了《滴灌通澳交所通用标准》(以下简称“通用标准”),公司官方给这份标准的定位是“小微企业投融资市场标准”。从公开表态看,李小加正逐步推进滴灌通向“专注交易所营运”过渡。这也就是他们口中的,从第一阶段的运动员身份,转向第二阶段的裁判员。

  更关键的是,李小加用这份83页的“通用标准”,回答了外界对滴灌通最大的两个疑问:投资者的收益率如何?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多少?

  “投资人实际税后回报大约是在10%~15%之间。”“小微企业每千元融资额的预计‘融资成本’,大约是每日0.35元。”基于目前1万多家在澳交所挂牌门店,以及40亿元的资金额,李小加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也让市场对其“实质是高利贷、升级版P2P”的质疑声,暂时得以平息。

  2010年1月16日,48岁的李小加接替62岁的周文耀,成为港交所第六任行政总裁。与前五任总裁都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不同,李小加祖籍东北,1961年生在北京,青年时期又长在甘肃。

  他的内地身份自然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香港本地的交易员和股民并不相信,一个完全不会说粤语的人,能管好这座城市最重要的金融运转中心。

  据称,在接到猎头电话邀请他参加港交所总裁一职的面试时,李小加也怀疑是对方搞错了。因为他此前的大部分投行工作都在北京完成,对港交所陌生得很。“您确定要找的人是 Charles Li Xiaojia?” 他忍不住问。

  并且,在时任港交所独立非执行董事史美伦询问他,“你认为自己为什么能够胜任港交所行政总裁?”时,他回答:我不能胜任,因为我没有管理公司经验,对IT也不懂,也不懂广东话。但就是这份坦诚打动了史美伦,让他有机会掌舵港交所11年。

  2011年,为了让港股下午时段能和 A 股同步开盘、减少套利空间,由李小加主政的港交所调整了交易时间。这一举动引发了股民的激烈反应,投诉和痛骂像雪片一样落在李小加身上。者还跑到港交所楼下拉横幅、举照片,大骂“李小加,扑街!”

  摆在李小加面前的挑战可不止这些。当时,港股市场的参与者以金融、地产行业为主。虽然香港的IPO集资额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但市场机制裹足不前也确实限制了它的发展。特别是在“同股不同权”规则上的坚持,让港交所错失了许多潜力巨大的科技互联网企业。

  例如在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前,港交所内部曾激烈讨论过要不要修改规则,满足互联网企业创始团队以少数股份控制公司的需求。但因为需要遵循程序正义,直到2018年,李小加才说服港交所接受“同股不同权”。而此时,阿里巴巴早已远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也一度成为李小加和港交所无法抹去的意难平。

  直到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才在港股二次上市。当时,李小加连用多个“感谢”“感恩”,来表达对阿里加入港股的喜悦之情。

  面对内地经济崛起的大趋势,李小加治下的港交所跟上了新时代。陆续推出的“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等一系列改革,让香港站上了人民币国际化浪潮的前沿。特别是打破“同股不同权”的上市限制,被视为港交所成立25年意义最为重大的制度改革。

  2018年7月12日,包括映客在内的8家公司同一天在港交所上市。而为了欢迎这些公司、港交所此前专程到山西定制的“锣”却不够用了。于是就有了8家公司、一同敲响4面锣的盛况。2018、2019 年,港交所两次成为全球交易所募资额的冠军。

  当然,锐意进取的李小加也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算得准。2019年9月11日盘后,港交所公告表示,已向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的董事会提议,将香港交易所及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两间公司合并。

  这宗涉及366亿美金的合并案,被海内外媒体称为“世纪大交易”。李小加形容它为“伦港世纪联姻”,是“千载难逢的跨国联姻”,称“港交所与伦敦证交所的合并,将会为往后数十年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重新定调。”实际上,李小加也不是第一次出手,2012年港交所就曾出资13.88亿英镑(合166.73亿港元)全面收购了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但仅仅过去1个月,IM体育平台伦交所就回绝了李小加,理由是 “今天中国的金融中心是上海。”

  2019年10月8日,港交所也宣布放弃收购伦敦交易所。“港交所应该更早向伦交所提出收购,本次没有把握好时机。放弃收购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却是最符合公司股东利益的决定,因此不得不忍痛放弃。”后来,李小加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惋惜道,港交所还是会寻求收购全球其他交易所。

  一年后,2020年12月31日,李小加主动提前结束任期,离开工作了11年的香港交易所集团。

  2021年8月,李小加创立了滴灌通。与此前在各国际顶尖金融机构工作不同,第一次创业的李小加一改往日严肃的银行家形象,显得更加兴奋和健谈。

  在过往照片中,这位操盘着最复杂交易的银行家,通常西装革履、一脸严肃。而熟悉他的人则告诉「市界」:“小加总很机敏,很有人格魅力。”“他一直有种坦诚、开放的状态。”“他骨子里有一股北京人幽默劲儿,可能只是过往的职业要求他必须西服加身。”

  凯思博投资董事长郑方也发文表示:初见李小加,他的机敏、做事有激情又认真,以及出众的亲和力,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1年,出生没几个月的李小加,跟随父母前往甘肃玉门的油田,他也在这里长大。16岁那年,完成初中学业的李小加,被派到天津成为一名在采油钻塔上工作的石油工人。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有休息时间,与其他同龄人无所事事不同,空闲下来的李小加总是背单词、学英语。IM体育平台

  因此在恢复高考后,他考取了厦门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又被分配到《China Daily》做记者。该日报一直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所以记者李小加也受到当时方兴未艾的留学热的影响,拉着新婚妻子、带着仅有的40美元,前往美国亚拉巴马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

  据说,之所以选择这所并不知名的学校,是因为只有这所学校能同时给他和妻子两个人提供奖学金。硕士毕业后,身为中国人的李小加,很难在美国新闻界觅得一份与他自身的优秀相匹配的工作。

  和现在很多研究生一样,李小加也选择了继续读博,而这次他换到了法律专业。不过,他依然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得知他是因为学费问题才想放弃时,哥伦比亚大学的爱德华教授为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外加一年15000美元的生活费。

  “他真是我的恩师,在关键时刻给我机会,改变我的一生。要不我现在就在加州某地做移民律师,帮助中国餐馆的工人做绿卡申请了。”回忆留学生涯时,李小加非常感激这位老师。日后他经济情况好转时,还专门成立了爱德华教授终身基金,让哥伦比亚大学资助像自己一样的留学生。

  拿到博士学位后,他顺利进入了达维律师事务所。该律所号称“白鞋所”,意指连鞋子都一尘不染的精英感。1992年,美林证券承接发行了中国第一笔海外主权债。作为少数既了解中国又熟悉证券与金融的律师之一,他受邀加入美林证券的合作律所,在中国首笔海外主权债的发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也因此得到美林高层的赏识,于1994年加入美林,负责开拓中国市场。

  后来在2003年,他又加盟了摩根大通,担任中国区主席兼法人总裁。他仅用3年时间,就帮助摩根大通在中国股票交易账簿管理人名单上的排名,从第11位跃升至第3。直到2009年,48岁的李小加再次“华丽转身”,掌舵港交所。至此,作为中国第一代国际投行家,过去三十几年,李小加在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港交所退下来的他,也开始反思前半生。“传统金融几百年来的基础逻辑,就是集资办大事。” 李小加说,钱集中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又通过交易所投资到需要钱的公司。但钱一集中就被人惦记,于是得有严格监管、有审计……“我们一辈子都在做这个事。钱投资和转移的成本很高,小的事花不起这样的钱。”

  所以,他开始频繁在各种场合介绍滴灌通、介绍DRC、介绍澳交所,与不同的人谈论着他“让大机构链接小企业,让大钱进小店”的愿景。这一理念与当时他为港交所树立的“立足中国,连接世界,拥抱科技”的长远愿景,一脉相承。

  “我本来也想有些事情在港交所做。但后来觉得,一个非常成功的大市场运营者,他没有特别大的动力和需求,一定要闯进一个崭新的地方去。所以说还是决定早点退休,趁自己还不那么老。”他曾公开表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