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新闻
IM体育深度丨展望2023年投资者应该如何投资银行理财?
从利率中枢来看,预计2023年利率债的收益率整体小幅上行,围绕政策利率波动。2022年各类型利率债规模稳步提升,2023年在稳增长、稳经济的方针下,利率债规模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国债收益率与经济基本面高度相关,伴随着2022年11月以来防疫政策、地产、基建等一系列政策发布,2023年国内经济复苏确定性增强、市场预期趋于乐观,或将带动国债收益率中枢小幅上行。与此同时,宏观基本面仍不牢固,复苏力度可能有限,复苏进程仍有在疫情冲击下受阻的可能,国债收益率大幅上行的可能性较低,收益率中枢总体预计将趋于政策利率。
2023年信用债下行风险缓和,若经济修复不及预期后续仍可能阶段上行。信用债行情在2022年先扬后抑,年末防疫政策转向叠加资金面收紧,信用债利率大幅上行,信用利差走阔。2023年,经济复苏趋势下信用债利率或将小幅上行、利差或走阔。当前阶段地产行业利润率仍在下行,经济基础不够牢固,同时货币政策较大概率保持宽松,因此经济复苏对信用债的影响有限,信用债总体预计维持震荡走势。经历了2022年末的深度调整,2023年债市信用风险总体可控,城投债刚性兑付未完全打破,现阶段市场违约担忧有所缓和,但不同品种、不同期限、不同信用等级的信用债分化会加剧,中短端、中高等级城投债仍具备投资价值。此外,若后续疫情冲击下经济修复不及预期,债市行情或仍有上行空间。
2023年股市估值有望持续修复。2022年股市在内外部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下,走势一波三折,行情持续低迷。2023年经济复苏是国家工作的重点,预计地产投资、居民消费有望在政策支持下持续回暖。我们对2023年股票市场不悲观,表现大概率好于2022年,关注消费复苏相关板块、房地产相关板块的投资机会。同时,2023年国内经济能否触底回升、美联储加息何时终止、全球经济是否会步入衰退期,这些因素仍有较高不确定性,将会对国内股票市场走势造成影响。
2022年,债市年末调整、股市持续低迷,导致银行理财在内的大部分资管产品表现不佳。2023年,抗疫进入新阶段,疫情对经济的拖累逐步弱化,稳经济政策坚定实施,消费投资复苏带动内需扩大,国内经济复苏动力渐强。与此同时,债市调整后大幅下跌风险缓和,股市前景向好,国内金融资产配置价值逐ハ韵帧W魑胀ㄍ蹲收撸ü季忠欣聿频茸ㄒ低蹲驶构芾淼挠胖首使懿罚盐战锥蔚髡⒕酶此障碌耐蹲屎炖蠢词找婵善凇
在此背景下,谨慎型投资者年初可配置以债券、非标资产持仓为主的纯固收、“固收+非标”理财产品,把握住债市利差高位、估值错杀下的阶段性投资机会,同时也把握住未来经济修复进程不及预期带来的债市投资机会IM体育,辅以现金管理产品保持资金灵活性和安全性。
稳健型投资者年初可配置风险适中的“固收+非标”、“固收+权益”和偏债混合理财产品,辅以现金管理产品提升资金灵活性。非标打底的优势可降低市场震荡带来的产品收益波动,增厚投资收益、提升投资体验;以债券等标准化资产为主进行配置的理财产品则可以在债市利差趋于高位的环境下获取更高收益,同时若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可把握债市未来投资机会;“固收+权益”、偏债混合产品底层通常持有少量权益类资产,如股票、基金或指数挂钩资产等,在经济复苏确定性较强的背景下,权益类资产估值修复有望为投资者带来阶段性投资机会。
激进型投资者年初可配置以偏股混合和权益类为主的理财产品,把握2023年股市阶段性投资机会,但同时面临的市场波动风险也更高。2022年偏股混合和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表现不佳,但在经济复苏基础上,2023年有望收获股市投资回暖下的估值修复机会,取得可观收益。与此同时,也需要关注到偏股混合、权益类理财产品风险较高,尤其是疫情冲击下若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更可能导致产品收益出现回撤,激进型投资者仍需布局现金管理产品作为打底,谨慎投资。
一、经济层面:抗疫新阶段,经济复苏动力渐强(一)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增速有望持续反弹
2022年,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货币财政政策共同发力引导宽货币向宽信用转换,叠加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步入加息通道、俄乌冲突影响,经济增速季度波动剧烈。全年来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中,相比于疫情之前,净出口对于经济的贡献显著提升,资本形成对于经济的贡献小幅下滑,最终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则大幅回落,经济增速整体表现不及年初制定的5.5%增速目标。
展望2023年,国内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疫情对经济的拖累预计将逐步弱化,稳经济政策坚定实施,经济增速有望获得明显改善。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防控措施合理优化,生产生活有序恢复,经济复苏大势所趋,叠加低基数效应影响,预计2023年经济增速或回升至5%以上。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来看,2023年国内消费在疫情冲击消退背景下大概率温和复苏,基建、制造业在宽信用导向下,预计将继续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持续发力,房地产有望温和复苏,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出口将趋势性回落。
国内消费:疫情影响逐步消退,消费回暖确定性上升。2022年,疫情冲击下消费需求持续收缩,严格的防控措施下服务业修复进程受阻,社零持续走弱。展望2023年,新阶段下疫情对经济的扰动将逐步减弱,信心恢复、预期转好或带动消费逐步复苏,服务业景气度或将触底回升。
固定投资: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环境下,宽信用政策发力下持续反弹,基建、地产、制造齐发力。2022年,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大背景下,受疫情持续冲击、市场需求弱化等多方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及销售继续走弱。展望2023年,政策面预计仍将保持房地产行业支持力度,叠加前期密集出台的稳楼市政策逐渐发力,有望带动商品房销售与房地产投资回暖;同时,也应注意到居民信心恢复和收入实质性改善进程相对较慢,或对复苏形成掣肘。
2022年,财政前置发力背景下基建投资稳步增长,重大项目储备足、审批快、开工早,不同领域增速分化。展望2023年,在地产短期低迷、外需回落的背景下,政策支持基建预计仍将延续,基建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2022年,留底退税等支持政策下制造业投资前高后低,全年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库存行至高位,景气度下行趋势显著。展望2023年,政策支持下制造业深化转型升级,叠加疫情扰动弱化背景下内需复苏,叠加外需走弱,制造业有望温和增长。
进出口:外需趋势性回落,经济拉动作用或走弱。2022年,国内疫情冲击叠加外需转弱背景下出口下行,但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展望2023年,加息背景下通胀逐渐消退,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风险上行,外需萎缩或对我国出口形成掣肘。
2022年,全球经济衰退预期、俄乌冲突缓和导致PPI高位回落,猪周期升温引发CPI低位回升,CPI-PPI剪刀差由负转正。展望2023年,国内疫情防控优化带动投资、消费复苏,PPI、CPI均存在上行动力;全球经济衰退、外需转弱或对PPI形成上行阻力,猪周期见顶对CPI形成上行阻力。
二、资产层面:债市调整后投资价值渐显,股市前景向好(一)债市:市场调整后大幅下跌风险缓和
2022年债券市场总体保持震荡上行,国债、金融债表现相对较优,公司债表现较差,侧面反映市场风险偏好有所降低,“资产荒”现象隐现。从具体的走势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月到10月,资金面整体宽松,利率下行,债市震荡上行;第二阶段:11月至12月上旬,由于政策出现拐点,市场对经济预期好转态度转变,以及理财产品抛售债券的负反馈,导致债券市场出现深度调整;第三阶段:12月下旬,随着理财产品赎回压力减小,以及资金面的宽松,债券利率下行,债券市场有所修复。
2022年全球面临严峻通胀压力,但国内通胀压力较小。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达到近几十年高位,欧元区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疫情爆发以来,普遍采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以有力的财政政策提振经济,最终导致物价飞涨,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通胀快速上升。相比而言,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我国国内通胀压力不大,CPI常年维持在2%附近,通胀较温和,2022年主要面临海外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全球央行普遍采用加息来遏制通胀,在“以我为主”的方针下,我国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支撑经济发展。2022年,美联储加息7次,将联邦基准利率从0%-0.25%提高至4.25%-4.5%,目标利率设定在5%以上;欧洲央行连续加息4次,政策利率累计提高250个基点,提升至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央行两次降准、两次降息,分别于4月25日和12月5日累计下调50BP;同时在1月20日将1年期和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LPR分别降低了10BP和5BP,8月22日将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别降低了5BP和15BP。
欧美等国的国债收益率在加息影响下,国债收益率飙升;而我国的国债收益率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走出了独立行情。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年累计上涨225BP,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年累计上涨268.59BP,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年累计上涨288.20BP,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从负利率上涨269BP。与此同时,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相对变化不大,全年累计上涨5.62BP,从年初的2.79%上涨到年末的2.84%。
2022年前期,经济承压叠加疫情局部爆发、海外冲突影响下,稳经济政策力度大增;中期,美联储加息背景下国内政策“以我为主”,国债行情趋于震荡;后期,国内货币政策空间受限,宽信用政策叠加防疫政策优化,国债收益率趋于上行。以1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短端利率代表,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长端利率代表。分月来看,1月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年初资产配置需求以及1月20日央行的降息,提振了债券做多情绪。1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1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显著下行,短券表现更优;2-3月俄乌冲突爆发、美联储宣布加息,收益率走高,长券表现更优;4-5月上海等各地疫情爆发,市场对基本面预期走弱,央行降准,货币宽松等影响,债券收益率下降,短券表现较好;6月各地复工复产以及资金边际收敛,导致收益率上升;7-10月资金面超预期宽松、“断贷”风波和疫情反弹,带来债券反弹;11-12月债市快速上行,由于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以及房地产政策的放松,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逐渐提高,叠加银行理财市场出现的非理性抛售的负反馈影响,债券利率大幅走高,债券市场出现深度调整,也结束了自疫情爆发以来,由于央行一直的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债券市场的“牛市”。
发行方面,2023年,预计在稳经济导向下基建投资将持续发力,2023年利率债总发行规模有望扩张。从利率债的不同品种(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分析,2022年国债发行规模9.72万亿,同比增长43.04%;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7.36万亿,同比有所回落,下降了1.70%;政策性金融债发行规模5.84万亿,同比增长5.1%。展望2023年,考虑到期偿付和新增发行等因素,2023年国债发行量可能较2022年适度增加。
从利率中枢来看,预计2023年国债的收益率整体小幅上行。国债收益率与经济基本面高度相关,伴随着2022年11月以来防疫政策、地产、基建等一系列政策发布,2023年国内经济会迎来复苏,带动国债收益率中枢小幅上行。目前经济的基本面仍然比较弱,国债收益率中枢上行幅度有限,2022年央行两次降息带动国债收益率下行,2023年不排除面对不牢固的经济基本面,央行继续降息,那么国债收益率将下行。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围绕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变动,2022年MLF利率两次调降,从2.95%调降至2.75%,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低点可能在2.75%-2.85%之间,高点位于2.95%-3.00%之间。
2022年信用债总发行规模18万亿,较2021年回落0.2万亿,前三季度交投火热,四季度交投冷清。前期国企板块修复、宽信用政策加码、流动性环境维持宽松推动结构性资产荒行情;11月底房企融资利好政策频出叠加疫情防控放松,以及理财市场的负反馈导致信用债市场遭遇流动性冲击,交投遇冷。
城投债方面,发行规模减少,存量仍在增长。2022年存量城投债数量为18743只,较上年增长11.81%,城投债余额13.52万亿,较上年增长8.92%。
年内发行两极分化,高信用等级城投债规模增长,低信用等级城投债规模降低。2022年AAA评级城投债规模3.31万亿,较去年增加1926亿;AA+评级城投债规模2.43万亿,较去年增加88.90亿;AA+以下评级城投债规模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从发行时的票面利率来看,1到7月保持稳定,三季度大幅走低,10月达到一年内最低,11到12月大幅上行。企业债的平均发行利率最高,同业存单的平均发行利率最低,城投债的平均发行利率次最高。2022年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同业存单、城投债的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3.39%、4.29%、3.50%、2.46%、2.26%、3.89%。
各类型信用债到期收益率[1]前10个月震荡下行,11月大幅上行,12月中下旬回落;不同期限信用债到期收益率均上行。信用债的不同期限期限利差整体先扩大后缩小,不同品种分化。信用债的不同信用等级信用利差整体走阔。
展望2023年,债市深度调整后信用债下行风险缓解,整体预计维持震荡走势。自2022年12月以来,理财产品的赎回压力逐渐减小,信用债的信用利差中枢持续回复。2023年是经济复苏的一年,同时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仍然会保持宽松,因此经济基本面向好,对信用债的影响会降低,信用债整体的风险比较可控,但不同品种、不同期限、不同信用等级的信用债分化或将加剧。当前阶段,地产行业利润率仍在下行,但在经济复苏预期渐强的趋势下,地产行业回暖确定性上升,其利润率企稳回升将会对整个信用扩张周期带来重要影响。城投债方面,城投债的刚性兑付没有完全打破,现阶段市场对其违约担忧有所缓和,信用利差仍有较大可能性走扩,资金利率中枢或将伴随经济复苏进程缓步上移,信用利差会走阔,但整体幅度有限。在经历过理财产品调整之后,高信用等级城投债的性价比逐渐显现,估值错杀下信用良好的城投债具有一定的投资机会。品种方面,中短端、中高等级品种城投债仍具备明显配置价值;区域方面,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城投债发行大省城投债更具配置价值。
2022年受国内外复杂的宏观、政治因素影响,A股整体步入熊市,表现不佳,主要股指全线年,近五年内下跌幅度仅次于2018年,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国内疫情反复,扰动生产生活秩序,国内经济的持续下行;俄乌冲突,引发能源粮食危机,全球通胀上行;欧美遭遇高通胀,主要央行持续性加息。从具体的走势来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月至4月,受疫情、国内经济下行、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A股年内第一次大跌;第二阶段4月末至7月上旬,各地复工复产、央行降准等利好推动A股快速反弹修复;第三阶段7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震荡调整期;第四阶段9月下旬至10月底,受各地高温限产限电,疫情反复冲击、经济再次走弱、欧美等国通胀压力剧增等不利因素影响,A股年内再次大幅下跌;第五阶段11月至12月上旬,由于疫情防疫政策逐渐放开、房地产利好政策频出、美国通胀放缓等利好下,A股估值开启修复进程;第六阶段12月下旬,A股震荡调整。
2022年A股整体表现不佳,步入熊市。Wind全A指数全年下跌18.49%;上证指数年内两次跌破3000点,全年下跌14.95%;科创50下跌最严重,下跌29.68%;创业板指和深证成指跌幅也不小,分别下跌25.83%、25.52%。
从规模风格来看,2022年A股大中小盘指数表现一致不佳。年内大盘指数中证100下跌21.85%,中盘指数中证500指数下跌20.26%,小盘指数下跌21.31%。
从中信风格指数来看,各风格指数全数下跌,稳定风格和金融风格相对抗跌,成长风格表现最差。年内金融风格、周期风格、消费风格、成长风格、稳定风格分别下跌:10.30%、15.49%、14.83%、26.18%、5.30%。
从中信一级行业指数的涨跌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行业下跌。各行业中,仅煤炭、消费者服务、交通运输涨幅为正:煤炭主要是受俄乌冲突影响,造成欧洲能源危机影响;消费者服务和交通运输行业则主要受11月疫情放开,消费复苏和航空旅游业的复苏影响。28个下跌行业中,有11个行业的跌幅超过20%,受半导体行业遇冷影响,跌幅前三行业分别为电子、综合金融和计算机。
展望2023年,站在当前时点下,目前A股估值较低,投资性价比高;2023年经济复苏是确定性事件,经济修复动能强,市场存在上行动力;但目前经济基本面仍然比较弱,疫情感染可能会出现第二波高峰,全球面临的衰退风险日趋严重;在内外多空因素交织下,2023年A股走势可能会一波三折,但总体大概率好于2022年。经过2022年市场的调整之后,当前A股各主要指数的估值,已经处于近十年里的相对低位,投资性价比高。截止到2022年12月30日,上证指数的市盈率PE估值为12.34倍,处于近10年28.58%分位数;深证成指PE估值24.98倍,处于近10年43.13%分位数;创业板指PE估值38.91倍,处于近10年10.57%分位数;沪深300PE估值11.32倍,处于近10年27.06%分位数。随着11月以来房地产各项政策出台落地,房地产的风险不断被稀释,2023年随着稳经济、稳地产政策的不断强化,房地产产业链具备一定投资价值;当前消费严重不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5.90%,随着疫情放开,居民消费热情会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预计触底回升。行业配置上,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酒店、旅游、交运等板块投资价值较高。风险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A股行情,包括国内经济现阶段仍然处于下行中、海外全球通胀受供应链阻碍或长期处于高位,上半年全球央行加息预期仍存,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加剧等。
三、产品层面:发行遇冷、收益低迷,市场回暖趋势下局面扭转在即(一)现金管理产品1、发行趋势:全年新发产品数量都比较少,四季度发行热度回升
2021年6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银行机构在2022年底前完成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进入2023年,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过渡期也随之结束。
2022年,全年新发产品数量都比较少,四季度发行热度回升。前三季度每季度新发产品都在个位数,四季度由于接近整改期结束,多数机构现金管理产品整改业已完成,现金管理产品发行热度逐渐回升。
受整改过渡期临近结束影响,2022年现金管理型产品整体收益率下行。12月,临近整改结束,现金管理产品的收益率开始回升。现金管理新规的出台,从多方面对“现金类”产品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特别严格限制了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投资要求,“短久期+高评级+低杠杆”的组合决定了相对于新规前的产品收益率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行。
2022年,现金管理产品呈债券持仓占比下降,高流动性资产持仓上升的趋势。《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整改过渡期于2022年底结束,银行机构现金管理产品持仓逐步转向现金、同业存单,整改力度明显,持仓资产流动性有所增强。
(二)纯固收、“固收+非标”产品1、发行趋势:上半年新发产品数量较多,四季度发行冷清
2022年上半年新发产品数量较多,下半年发行数量较少,尤以四季度发行比较冷清。11月,债市遭遇深度调整,纯固收和“固收+非标”产品多数配置债券资产,收益受债市冲击回撤明显,大规模产品破净,理财产品赎回压力上升,银行对新发产品趋于谨慎。
2022年,纯固收、“固收+非标”产品经历两次大幅回撤,与市场联动的负反馈机制下收益跌幅放大。第一轮发生于一季度,由于股票市场的大跌,引发市场投资情绪恐慌上升,进而造成收益回调;第二轮则是11月至12月的债市大幅调整带来的大规模破净,其中“固收+非标”产品的破净率较高。2022年11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随后央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支持房地产通知”,债券市场对经济复苏以及稳增长政策的预期显著增强,叠加11月上旬隔夜资金利率中枢上移,市场对央行流动性收紧的预期增强。理财产品净值化背景下,债市短期快速的下跌进一步引发了散户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集中赎回,形成债市下跌的负反馈强化,放大了市场跌幅。
从收益情况看,纯固收和固收+非标产品前十个月收益较平稳,净值稳步上升,11月至12月受债市回调影响较大,出现回调。2022年,纯固收产品平均收益率2.48%,固收+非标产品平均收益率2.17%IM体育。
2022年,纯固收、“固收+非标”产品呈债券持仓占比下降,同业存单、现金持仓上升的趋势。2022年前三季度,债市整体收益率在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和国内宽松环境、经济增长低预期共同影响下短暂上行,后持续下降。在此基础上,纯固收、“固收+非标”产品债券等固收资产配置持续下降,现金资产占比显著上升,尤其是“固收+非标”产品,在非标持续压降的政策导向下,非标资产占比下行,产品收益与债市关联度持续上升。
(三)“固收+权益”、混合偏债产品1、发行趋势:“固收+权益”产品发行节奏平稳,混合偏债产品随市场而变
2022年,固收+权益产品的发行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小,发行节奏平稳;混合偏债产品前两个季度新发产品数量较多,三、四季度发行数量较少。
受股市和债市行情双向影响,一季度和四季度“固收+权益”、混合偏债产品的破净率显著高于其余月份。其中,由于大类资产配置更为灵活,混合偏债产品更易受股债市双向影响,破净率显著高于固收+权益产品。
从收益来看,混合偏债产品受股市影响较大,在股市表现好的5月、6月、11月收益率为正,在股市表现不好的月份收益率为负。固收+权益由于权益资产比例很低,主要还是受债市影响较大,在债市回调的11月、12月收益率为负。全年混合偏债平均收益率-2.63%,全年固收+权益平均收益率为1.17%。
2022年,“固收+权益”、混合偏债产品持仓相对稳定,变动趋势不明显。2022年前三季度,“固收+权益”、混合偏债产品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持仓,固收类资产、权益类资产持仓变动不明显。
(四)混合偏股、权益产品1、发行趋势:股市低迷,混合偏股、权益产品发行遇冷
2022年A股市场一波三折,显著削弱混合偏股、权益产品发行热度。混合偏股产品和权益产品由于主要投资权益资产,受股市行情影响较大,一季度和三季度股市大幅下跌打击了市场的发行热情,二季度和四季度机构发行比较谨慎,发行数量相对较少。
从收益情况来看,2022年权益产品和混合偏股产品收益率总体不佳。受股市行情低迷影响,混合偏股、权益产品总体下跌,混合偏股产品平均下跌1.6%,权益产品平均下跌3.3%。在5月、6月及11月权益市场反弹时,混合偏股、权益产品表现较好,其余月份表现不佳。
2022年,混合偏股、权益产品权益类资产持仓持续上升,机构提前布局市场修复机会。2022年前三季度,股市行情低迷,估值位于合理水平,机构提前布局权益市场估值修复机会的趋势明显,混合偏股、权益产品权益类资产持仓持续上行。
现金管理产品整改过渡期结束,监管口径逐渐与货币基金看齐,收益率预计将保持下降趋势,但在底层配置上仍可依靠投资范围优势实现较高收益,中长期看收益水平较整改前或兴芈洹
与此同时,债市在年底调整中利差已近高位,部分优质债券估值存在错杀可能,随着“赎回潮”的退去,市场投资者情绪渐趋稳定,债市行情有望逐步回暖;同时,在房地产行业监管政策进一步放松、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形势下,房企信用风险预计转弱,债权资产估值有望回升,存在阶段性投资机会。中长期看,随着疫情冲击弱化、居民信心恢复,地产投资回暖、消费持续复苏或引发通胀风险升温,对央行货币政策形成掣肘;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加息放缓,央行货币政策空间放大。二者共同影响下,预计央行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保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叠加经济复苏市场风险偏好预计将上升,债市行情或将保持震荡,若市场资金利率趋势性上行或有下跌风险。
在此背景下,年初配置以债券、非标资产持仓为主的纯固收、“固收+非标”理财产品,可把握住债市利差高位、估值错杀下的阶段性投资机会,同时也可把握住未来经济修复进程不及预期带来的债市投资机会;现金管理产品配置价值有所下降但仍可在债市震荡环境下提供稳定收益。
展望2023年理财配置,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的谨慎型客户投资应以现金管理产品为主,辅以风险低的固收产品,在风险可控、资金灵活基础上增厚投资收益。2023年,推荐主要配置现金管理型产品,搭配风险等级为R1、R2的纯固收产品或“固收+非标”产品,随经济复苏加大对现金管理产品、“固收+非标”产品的配置以提升收益稳定性,减小债市震荡带来的投资损失,同时保持较高的资金灵活性以便可即使把握经济复苏下的投资机会。
对资金流动性不敏感的谨慎型客户投资应以投资期限长、风险低的产品为主,把握期限利差,增厚票息收益。2023年,推荐主要配置投资周期较长,风险等级为R1、R2的纯固收、“固收+非标”产品获取期限利差,并随经济复苏加大对长期限纯固收、“固收+非标”产品的配置,弱化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收益影响,立足长期增厚票息收益。
2023年,疫情冲击逐渐消退趋势下内需回暖,国内投资、消费恢复带动市场风险偏好上升,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在2022年表现持续低迷,但经济复苏确定性转强有望带动行情触底反弹,权益类高风险资产将迎来阶段性的估值修复机会。与此同时,年末债市在调整中利差接近高位,估值错杀导致部分优质债壑档凸溃私锥涡庞孟鲁痢⑵分窒鲁恋炔呗钥刹蹲秸欣睿哂幸欢ǖ耐蹲驶帷
在此背景下,年初配置以“固收+非标”、“固收+权益”和偏债混合为主,风险适中的理财产品,不仅可以把握住债市利差高位、估值错杀下的阶段性投资机会,同时也可以把握经济复苏背景下权益类资产行情回暖的投资机会。此外,地产投资、居民消费复苏进程何时开启仍有待观望,若复苏不及预期,债市表现或将带来更大的投资机会。
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的稳健型客户投资应以现金管理产品投资为主,辅以封闭时间短、风险适中的产品,把握债市利差机会和股市复苏机会。展望2023年理财配置,推荐主要配置现金管理产品,搭配风险适中的“固收+非标”、“固收+权益”和偏债混合理财产品。非标打底可有效降低市场震荡带来的产品净值波动,增厚投资收益、提升投资体验;以债券等标准化资产为主进行配置则可以在债市利差趋于高位的环境下利用信用下沉、品种下沉等策略获取利差收益,上述策略类型产品风险适中,但在债市转暖背景下投资确定性较高;“固收+权益”、偏债混合产品底层通常持有少量权益类资产,如股票、基金或指数挂钩资产等,在经济复苏确定性较强的背景下,权益类资产估值修复有望为投资者带来阶段性投资机会。
对资金流动性不敏感的稳健型客户投资应以投资期限长、风险适中的产品投资为主,辅以少量现金管理产品应对短期资金需求,把握债市、股市阶段性低位下的价值投资机会。展望2023年理财配置,推荐主要配置风险适中的“固收+非标”、“固收+权益”和偏债混合理财产品,搭配少量现金管理产品。在经济复苏确定性较强的背景下,债市、股市行情处于阶段性低位,投资性价比较高,此时投资中长期限的“固收+非标”、“固收+权益”和偏债混合理财产品,既可以依靠非标资产在中长期内提供稳定收益,同时也可以获取债市下跌出现的利差机会,尤其是当前阶段股市整体估值水平较低,挑选市场上具有充足权益类产品管理经验的机构产品,以价值投资作为导向,做时间的朋友,在国内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趋势下中长期收益机会较高。
2022年,国内疫情影响下,房地产市场下行引发居民资产负债表被动缩水,消费不景气导致居民收入下降,债市遭受信用事件冲击、股市表现全年低迷,居民投资者投资信心、消费信心显著下降,储蓄率节节攀升,又进一步引发投资、消费不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各类资产表现不佳。展望2023年,疫情影响减弱,经济复苏确定性不断加强,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带动内需相关行业景气度逐步回升,消费持续回升,叠加房地产投资企稳、基建投资发力、制造业投资复苏等利好因素,居民收入预期有望转向乐观。同时,财政持续发力,房地产监管政策持续宽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叠加稳健货币政策下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城司、房企信用风险缓和,债市下行风险有限;加之经济复苏的稳态将逐步形成,企业盈利预期上升,市场投资和居民消费信心有望持续修复,权益类资产或将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同时,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叠加通胀缓解,发达经济体加息节奏减缓,人民币汇率走强趋势下国内资产配置价值提升,北向资金或将进一步助推价值修复进程。
在此背景下,年初配置以偏股混合和权益类为主,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可以更大程度上把握2023年股市阶段性投资机会,但同时面临的市场波动风险也更高。
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激进型客户投资应以现金管理产品投资为主,辅以风险偏高的产品,在保证资金流动性前提下把握经济复苏预期转强下的股市估值修复机会。展望2023年理财配置,权益类资产价值修复有望带动市场赚钱效应上升,混合偏股、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或将明显改善。当前股市整体估值仍处于疫情以来的较低水平,现阶段配置混合偏股、权益类理财产品性价比较高。配置以现金管理产品为主,可以保证资金的灵活性,以应对短期需求;另一方面,现金管理产品的稳定收益也可以熨平市场波动导致的投资损失,较低的偏股混合、权益类产品仓位对本金造成影响较小,同时如市场后续不确定性升高、波动加剧,也可利用资金灵活的优势把握市场机会逢低布局,扩大投资收益。
对资金流动性不敏感的激进型客户投资可以在初期以现金管理产品投资为主,再逐步进行布局增大期限较长、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投资比例,在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长远基础上,立足长期布局权益市场投资。展望2023年理财配置,配置以期限较长的混合偏股、权益类理财产品为主,可一定程度上规避短期市场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享受长期投资带来的收益。
本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均来源于各机构公开发布的信息,我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报告当日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保证对做出的任何建议不会进行任何变更。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报告内容而导致的投资损失、风险与纠纷,我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IM体育